close

冰與火的糾葛(三)北極資源爭奪戰

 

北極爭奪戰

「就北極冰層融化的現象而言,畢竟還是有些正面的事情。」至少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科學家Serreze目前是如此認為。「比方西北航道的開通可以讓來往北大西洋和北極的船隻,不必再遠遠繞過巴拿馬運河跟開普敦角,進而省下可觀的時間與燃料成本。」當然,除此之外,北極海底下還蘊藏著豐富的原油。「這實在有點諷刺,但至少從此北極海更為開放,進出北極海也更為便利了。」Serreze説。誠然,身為科學家的Serreze可能忽略了國際政治的現實與殘酷,或者只是自我解嘲挖苦一番而已。

 

冰融資源現

北極的冰層將有可能在今年夏末完全溶化,隨之而來的問題將使全球暖化與國家經濟利益之間相糾葛的問題更形複雜。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北極的海面下蘊藏著龐大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其數量有可能將近目前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此外,若冰層完全溶化,以往只有夏季可以勉強通行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將完全開通,始得原本需耗費極大時間和金錢的北大西洋與北極之間的航運將可省下龐大成本,位居此一交通要道的國家也將因此受益。長年以來積極對北極調查與研究,環繞在北極的五個國家自然很清楚這一點。於北極的冰層日漸消退之下,這些國家莫不摩拳擦掌準備積極進取,或者,強取豪奪此地區的龐大資源。二○○七年七月,在北極海冰融化範圍創下紀錄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批准一群俄國探險家前往該國所號稱的北極領地「探險」,並於海底插上一根以鈦合金製成的俄國國旗以宣示其所謂的主權,也引爆北極主權的敏感問題與矛盾。雖然事後美國與加拿大提出抗議,並嘲諷俄國的行為「無法律上的意義」,但一場北極資源爭奪戰似乎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北極五國

在冷戰系列電影中,冰層下的北極成了美蘇兩大強權的戰略要地。因為有厚厚的冰層阻擋,所以兩國的戰略核子潛艇很難被衛星所偵測出來。一旦兩國開戰,從北極所發射的核子彈將可在最快的速度內到達兩國的主要都市。因此,極地冰層之下的政治與軍事角力,一度成了好萊塢的熱門題材。

目前的北極並不屬於任何國家。而在北極尚未出現大規模融冰時,各國僅是在檯面下各自利用北極的資源,除了偶爾的零星主權爭議外,倒也無太大的事端。二十世紀以來各國對北極主權的主張,最早是一九二五年的加拿大,隨後的蘇聯以及挪威美國雖然也有類似的聲明,但基本上並未有太多的積極作為。然而北極一旦出現暖化並開始大規模融冰,其隱藏在冰層下的豐富天然資源與戰略地位,便使得圍繞在北極周邊的五國無法坐視不管。

 

爭端漸起

首先發難的是丹麥。丹麥因其領地格陵蘭位於北極圈內,其海岸線距離北極也最近,因此在一九一六年以及一九三三年分別獲得美國與國際法庭承認其對格陵蘭的主權後,正式取得進入北極資源俱樂部的門票。雖然格陵蘭距離北極最近,但關鍵還是在於Lomonosov海脊。二○○五年丹麥宣稱:格陵蘭島與北極之間是由Lomonosov海脊所連接。當然,丹麥並不會對一條海脊有所興趣,此一聲明的意義在於,如果格陵蘭真的以Lomonosov海脊與北極連結,那麼丹麥將可已把領海管轄權延伸自北極,理所當然地擁有北極的天然資源使用權。其後丹麥更進行了一系列北極的研究與探測計畫,使得最早提出提出擁有北極主權的加拿大自是按捺不住。

 

漢斯島爭議

早在數年前,加拿大與丹麥便因兩國之間的漢斯島(Hans Island)主權爭議而發生齟齬。漢斯島位於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北大西洋端的入口,其位置剛好位於格陵蘭與加拿大Ellesmere島的中間,其戰略位置不言可喻。雖然一九七四年兩國曾經對該島的主權進行協商並簽訂條約,但丹麥數次前往該島插上國旗的行為已讓加拿大開始警覺被動無法解決問題。於是加拿大也宣佈將建造八艘艦艇投入北極海域的巡邏,強勢宣示對該區的主權,並將於Resolute Bay建造一座陸軍的訓練中心,以及重新啟用位於Nanisivik原本用於採礦的一座深水港。對北極的主權「不使用即失去」,這是加拿大所謂的第一原則。


難以遮掩的野心

二○○七年七月,趁著北極海冰已經融化大半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批准一項名為「Arktika 2007」的北極探險活動。該探險隊由六人所組成,計畫中將前往北極點的海底取得海水以及土壤樣本以供科學研究分析之用,但最重大的舉動則是在海床上插上俄羅斯國旗。俄羅斯當然不會只是做做科學研究而已。早於此計畫之前,俄國便宣稱北極是俄國所屬大陸架以及西伯利亞的延展,所以主權理應屬於俄國,並向聯合國提出仲裁。俄羅斯更進一步宣稱將盡其所能維護該國在北極的「戰略、經濟、科學與國防利益」。

相較於丹麥、加拿大與俄羅斯的動作頻頻,挪威與美國相對就顯得「低調」許多。挪威僅於二○○六年向聯合國提出該國兩百海哩經濟海域內位於東北大西洋與北極圈內的爭議提出仲裁。至於美國,雖然檯面上在二○○七年就俄羅斯插旗一事提出抗議,看似無為而治,但事實上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早已積極在北極周邊部署軍事力量,美國不會任由北極落入他人口袋。

二○○八年五月,由於北極周圍五國對於北極主權的爭議以及其他問題,丹麥邀請北極五國的外交部長及相關官員於格陵蘭的Ilulissat召開「北極海洋會議」,就北極海本身的問題以及氣候變化等相關議題提出「討論」。這個動作也被外界視為北極主權的分贓會議。會後五國發表《Ilulissat宣言》,宣言中明白宣示「任何政權不得管理北極」。但這個宣言會不會如同丹麥與加拿大對於漢斯島的爭議所簽署的合約般無實際意義,尚待時間來驗證。

 

飲鴆止渴

在抗議聲中落幕的八大工業國高峰會,一如預料並未在暖化的議題上獲得令人振奮的成就。唯一稍有建樹的,可能是每年的植樹秀(各領袖們真的種了一些樹,雖然沒有人知道這些樹未來的命運會是如何),還有在二○五○年之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半水準的決議。諷刺的是,雖然各國各懷鬼胎心中各有盤算,但在環保議題上一向強悍不讓步的美國總統布希,最終還是同意這項決議,只是這樣的好景維持不了多久-布希一回國,儘管聯邦最高法院去年四月二日便已裁決溫室效應氣體(GHG)為空氣污染物,政府應加以管制,但美國環保署硬是在白宮堅持下推翻其之前所做的決議,拒絕限制美國境內二氧化碳的排放。五月份,美國內政部宣佈將北極熊按照《瀕臨絕種動物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列入瀕危動物之際,同時也要求不得以此案限制任何二氧化碳的排放。布希甚至在近日不顧民主黨反對堅持重新開放美國近海的油井鑽探,並將減碳的問題丟給未來的新政府。

假使北極的豐富原油開始生產,姑且不論鑽探過程當中所引起的北極環境與生態的破壞,使用這些原油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將使得目前的暖化問題火上加油。北極的冰層未來是否存在,恐怕沒有任何人敢打包票。而在北極所面臨的嚴重危機之下,各國仍然將利益視為最高原則,視氣候問題為糞土。即使取得龐大的原油資源與商業利益,但這無異是飲鴆止渴,而且是強國消費,全世界買單的魔鬼交易。

 

強權的態度

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James Hansen認為美國境內那些無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煤炭火力發電廠,應該在二○二五年之後停止運作;二○三○年之後,世界其他的火力發電廠也應該要淘汰。James Hansen認為現階段所謂的碳擷取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仍在研發當中,對發電廠而言也不是個省錢的方法。顯然,James Hansen的作法比美國政府更為積極與激進,在利益團體的眼中自然也不是一位受歡迎的人物。

Frank Maisano是美國境內某些利益團體,包括許多正計畫興建煤炭火力發電廠的單位發言人。有關煤炭火力發電廠的議題上,他認為:雖然James Hansen以一位科學家的身分展現他的先見之明,但他「停止任何的溝通只是將問題過度單純化」。Frank Maisano也認為,這顯示James Hansen已經逾越了他的專業。

美國身為世界工業國的龍頭,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名列前矛,但在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上始終沒有給世界一個滿意的答案。從退出京都議定書,到這個月G8的勉強答應管制二氧化碳排放,美國的表現可謂完全不及格。

 

不可預測的未來

於提出暖化議題二十週年之際,James Hansen在美國能源依賴與全球暖化特別委員會上再次出席作證。會議中James Hansen被眾人尊為先知,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參議員Tim Wirth更稱許James Hansen為英雄─而Tim Wirth也正是二十年前主持James Hansen全球暖化聽證會的主席。儘管「暖化科學教父」、「先知」的頭銜加諸其身,二十年來James Hansen始終為全球暖化問題尋找出路,並積極參與相關的活動。然而世界各強權間政治與利益的複雜糾葛,以及利益與壓力團體的掣肘等等,使得北極冰層融解與暖化的問題始終無解。雖然2008年北海道八大工業國高峰會議的主軸是環保,然而來自政治面的努力始終跟不上暖化的腳步。其他的國際組織也無法就暖化問題上做出有效的因應。隨著北極的冰層面積越來越小,問題也一天一天嚴重。

當記者詢問James Hansen人類是否還有機會處理暖化所帶來的各種氣候災難時,他的解答是:我們還有時間,但已經不多了。

北極,或者地球,還有時間等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行銷苦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